如何布局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后疫情”时代,跨国制造企业该如何应对新挑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消费者走进一家体验店,只要拿起手机一扫,就知道产品的原料、生产再到物流等信息。我了解之后再下单,有问题想退货也可以。所有信息都在APP或者小程序里实现。这是给消费者权利知道他的钱花在什么地方。如果做成,是体现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9月27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0中国智造业年会·拥抱新基建驶向新蓝海”上,如新中国总裁郑重在演讲中表示,如新正在借助AI和大数据,提升产品品质,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同时,基于数字化模型的销售预测,配货效率更加高效,“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内部运营水平提高、降低成本,把更多的利益分享给消费者。”
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全球企业的发展助推器,如新集团也在广阔的中国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得益于中国稳定的市场、光明的前景、开放的营商环境,入华十七年,中国成为如新这家外资企业的全球第一大市场。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环境下,大大加快了全球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而中国成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不仅推动了全行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指明了数字化转型方向。
如新方面表示,今年第二季度,如新超过85%的营收源于线上交易,未来更将通过对技术基础设施和数字工具的战略投资,不断强化公司的数字化建设,以技术上的数字化来反哺业务。
品牌商如何在中国大力发展国内大循环经济,既是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决定的,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的。“国内大循环”在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下,将带领各行各业实现消费品质的升级。
郑重强调,企业必须紧跟消费者需求,为个性化、客制化的需求做出更快地反馈。
新常态与新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塑造出各行业全新的商业和技术环境,比如推动科技的快速运用,更多行业将面临全新的商业和技术环境;企业需要在保证业务连续性、应对短期内疫情冲击的同时,为“新常态”做好创新布局,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2020年上半年,国内零售销售总额降至17.2万亿元,同比下降11.4%。受疫情冲击,国内零售销售额在第一季度下降19%,下降幅度在2020年第二季度放缓至3.9%。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6亿元,同比下降1.8%。1-6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3.481亿元,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4%。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巩固,复商复市步伐不断加快,居民生活秩序明显恢复。特别是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多项政策促进下,居民消费改善,消费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
普华永道在近日发布的报告《复苏重启,再拾增长:消费者趋势如何促进中国新零售业的转型》显示,中国零售业正在审慎乐观地迎接稳步复苏。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兴消费者趋势,正加速中国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
随着健康危机消退,许多接受调研的中国消费者仍预计未来数月的消费水平将持平或更高。中国政府强调国内消费为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动力。
另一方面,短视频、直播、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增强。疫情之后,几乎所有行业的消费场景、消费习惯、消费意愿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宅经济”的发展让互联网的便利再次凸显,由此催生的短视频和网红直播带货,同时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构建出新的商业生态,让美丽健康行业率先踏出了阴霾的笼罩,第二季度已基本恢复常态。
普华永道中国消费市场行业主管合伙人叶旻表示,“无论是线上或线下,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行为,零售商渴望通过这些改变来实现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增长。无论这场疫情的结果如何,新零售业转型的现实都将随着数字化步伐加快、电子商务激增以及消费技术的采用而持续下去。”
报告显示,低线城市成为国内的新消费增长引擎。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加快和购买力的增强推动着二三线市场的消费。跨境电商平台吸引着二三线城市成熟的消费者,电子商务和社群商务将继续成为低线城市零售商的增长催化剂。
“后疫情”时代,线上消费迁移势不可挡。参与调研的中国消费者中,有46%的参与者表示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之后增加社交媒体的使用量,40%的参与者表示会增加消息类应用程序和视频游戏的使用量。此外,自疫情暴发以来,食品配送和网上购物需求激增。即使在隔离措施放宽后,消费者也更积极地网购非食品类商品。
郑重表示,疫情之下,如新必须建立更敏捷、以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来应对疫情,包括产品的革新,营销思路的革新。
疫情后的消费者强化了网购习惯,电商平台的价值得到凸显,线上消费的习惯被迅速培养起来;催生精研型消费,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就业恐慌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更趋于理性,不仅关注产品的“精致实用”,还精于研究产品的成分、原产地等等;更倾向对健康产品的选择,大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普遍提高,健康理念和消费理念在全面升级,催生了很多新商机,这让如新在大健康领域的发展有更大的想像空间。
针对这些变化,郑重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改变,但变化之中永远有机遇。我们勇于开拓直播等线上信息传播模式、在产品研发上坚定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品牌年轻化的线路。”
如新继续坚持“品牌年轻化”的步伐,瞄准年轻消费群体,从产品线到定价做出创新和改变。为了持续与年轻消费群体保持互动沟通,无论是从营销活动还是产品设计上,双向优化年轻人的消费体验,将整个了解、种草、购买和体验的全链路过程,变得准确、直接、快速。
如今Z世代(95后和00后)开始步入大学或进入职场,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与“千禧一代”一起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代,喜爱与众不同、个性化、定制化。如新一定要主动拥抱千禧一代,在沟通对象、沟通方式、内容表述上都会做出改变,并结合线上线下以及多样化的渠道才能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
随着疫情后线上与线下的加速融合,消费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期望能够随时随地购买到产品和服务,因此多渠道市场营销必须达到新的高度,以适应消费者期望的提升。同样,随着制造过程更为数字化,一些企业开始实施C2M(客户对工厂)模式,以节省成本及改善定制化服务。C2M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零售商采用,以应对需求预测、产品定制、存货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这要求企业加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的落地。“如新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疫情期间我们打造了‘直播购’平台、搭建如新看点小程序等等。未来更将通过对技术基础设施和数字工具的战略投资,不断强化公司的数字化建设,以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来反哺业务。”郑重表示。
同时,数字化也不断前移。“比如我们之前跟阿里云已经建好了一个中台,阿里云的中台是我们所有数据的一个基础。这样可以一是保护我们原先主机中的数据,二是对于促销计划的需求弹性非常大,反馈迅速。”郑重介绍,在这样的架构下,“下一阶段我们利用社交媒体可以直接跟消费者做很多的沟通以及推广,收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和数据,赋能我们的事业经营伙伴。”
在后端的制造上,如新持续加注中国市场,用数字化赋能制造。
“中国市场占如新全球业务很大比例,是第一大市场。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中国政府快速控制疫情,迅速复产复工。无论是在线经济的发展还是国内大循环政策的激励,让我们看到不断扩大的市场因而也带动了如新在华持续的投资。”
2014年,如新投资5亿元人民币落成如新大中华创新总部。2019年在上海奉贤区总投资3.6亿元的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二期项目也已破土动工。
该二期项目将新建设12条产品生产线,实现自动化,智能制造和柔性制造相结合。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提升如新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减少用工成本,通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干扰,提高产品品质、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提高如新在化妆品市场上的地位,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今年复工复产后,5月6日完成总计打入1200根38米桩,地基施工已基本完成,现鸟瞰项目工地已清晰可见仓库、车间及办公楼的大致雏形轮廓,预计明年10月中旬进行项目移交,2023年1月完成工厂搬迁量产。
郑重表示,“这是一个颇具挑战的时间节点目标,我们也将为了实现目标而共同行动克服困难:如新的未来在中国。”
如新的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二期项目从各方面体现了“柔性制造”。“我们在二期工厂项目设计的初期,已经充分意识到未来年轻消费人群对于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未来将通过多条产线协同,可以对产品进行灵活排产,满足不同种类包装的产品,实现柔性制造。以客户为导向,满足客户需求。”
郑重介绍,此外,二期项目高度自动化,以自动化的仓储系统为例,未来在原料、包材和成品仓,还有生产车间之间往返穿梭的将主要是机器人,并且将由它们来完成货物搬运。
同时体现可持续发展,在高产能生产的同时,将继续持续做到节能、节水、降低能耗。污水处理系统废水的排放标准可以达到城市的排放标准;二期项目正在申请LEED 认证,这是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还会启用光伏发电等节能环保设备。
也可以做到精准数据追溯。产品的全过程追溯和数据采集,所有数据都在公司大的数据库里,“帮助我们实现均衡生产、有效控制库存、降低成本等。还能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建立价格管理和控制体系。并将质量管理贯穿整个系统,从原料的入库检验到成品的检验放行都在相关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中完成。”
对于2020下半年到2021年的业绩,郑重表示“充满信心:上半年业绩超预期,集团2020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业绩超出预期。其中85%以上的营收源于线上交易,制造部门实现了20%的营收增长,进一步巩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让我们对下半年和2021年充满信心;接下来我们会推出ageLOC Boost以及荟萃善秀生物适应性护肤系列;事业经营伙伴业务能力的提升也会带动顾客人数的增长以及销售队伍的壮大;同时加速数字化布局,如最新的数字化工具Vera即将上线,与腾讯的智慧营销合作等。”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